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400-023-4899传真:400-023-4899
2023全球农业热点丨曾德国:地理j9九游会标志助力乡村振兴
j9九游会我代表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公共区域品牌研究中心热烈祝贺2023第一届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的成功召开!“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以“发展养心养美创意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宗旨,以“强农兴农、推进乡村振兴、服务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繁荣,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创意农业力量”为使命,聚焦国际农业热点、全面研判形势、分享真知灼见,同时紧抓农业强国建设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契机,推动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公共区域品牌、一村一品、休闲农业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海南创意农业与国内外创意农业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各位专家学者精彩的发言、精辟的观点让我获益良多。
值此第一届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学术交流月举行之际,我以书面方式j9九游会,并以《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为题,与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近年来,地理标志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热点问题。首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理标志对当地GDP的贡献就越明显,在乡村振兴中的贡献率也就越大;其次,需要感谢在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中坚持在第一线的驻村干部,将处于交通信息不发达乡村的地理标志,凭借自身资源向社会宣传推广,使得更多的消费者认识了地理标志。随着消费者认知的提升,地理标志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还将更为明显。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地理标志与乡村振兴做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在我国,地理标志保护采用的是多头管理、多套制度并存的管理模式。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商标法》中直接引入了“地理标志”的概念;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采用“地理标志产品”,按照专门立法的模式设计,与欧洲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相似;原农业部采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也是基于专门立法的模式,只是调整对象仅限于初级农产品。
2019年,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多个机构合并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下设新组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一般将该“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俗称为“红标”。但是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红标”推广的效果并不理想。
2022年3月,农业农村工作部发文,不再接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农业农村工作部将原来的“三品一标”,其中的内涵进行了调整。将原“三品一标”(即:无公害食品j9九游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演变为新“三品一标”(即: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在行业内导致混淆,许多人仍然认为新的“三品一标”,其中的“一标”,误认为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真的不知道提出新“三品一标”的人,是有意还是无意而为之。但是已经停止登记的,原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去向,却没有明确。
鉴于多部门管理,多个不同的称谓:“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其中,指向的既有“标识”,又有“产品”,使得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无所适从,对概念、内容,甚至管理部门,分辨不清。导致消费者通常将“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通通都称为“地理标志”,并没有按照学术研究进行严格的区分。
“地理标志产品就是土特产中的精品”。具有“数量少、品质优、价格高”的特点,属于“奢侈品”。
目前,我国《地理标志法》专门立法的工作已经提上历史议程,但是在立法中,首先需要解决各主体之间的权利平衡,明确管理机构等诸多的问题。
将地理标志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目的是使从事地理标志行业的人,对地理标志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坚定发展地理标志的信心和决心。
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法律人为主导,目的就是确定地理标志的权利归属。1993年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商标法实施细则》的修订中引入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保护制度;1994年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其发布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中首次明确规定证明商标可用来证明商品原产地,从而为商标法保护地理标志做好了铺垫;2001年《商标法》修改时直接引入了地理标志的概念。1999年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2001年,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布《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原产地标记的保护问题。2007年原农业部则针对初级农产品的保护,颁布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
这个阶段,主要是从事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学者介入,从经济管理的角度,对地理标志进行研究。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家从品牌经营管理的角度,认识到企业品牌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从而希望借助地理标志这个区域品牌,带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事与愿违,多数企业均以经营失败而离开了这个行业。
这个阶段,国家推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政策。一些政府官员被委派到乡村担任。这批扶贫干部,充分利用自身的政府资源,将乡村的地理标志利用政府平台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开始了解地理标志。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为当地农民增收创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个阶段,消费者逐步提升了对地理标志的认知,逐步认识到地理标志是一个“奢侈品”,具有“数量少、品质优、价格高”的特点。基于“一分钱一分货”的传统思维,消费者愿意出更高的价格购买地理标志产品。但是在这个阶段,生产经营者的认知还没有同时提高,有的生产经营者还采取“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骗消费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感情,影响了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奢侈品”的认知。
这个阶段,地理标志进入发展高峰。一方面是消费者认识到地理标志属于“奢侈品”,愿意花高价钱购买;另一方面,生产经营者愿意花更高的成本,为消费者定制生产更好的产品,满足这部分高端消费者的需求。为此,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之间产生互动,地理标志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由此可见,我们目前还处于第三个阶段。所以,地理标志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需要从事地理标志的生产经营者,要有耐心,有信心,继续努力,以饱满的激情,积极推动地理标志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地理标志已经逐渐转化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谓“软实力”的象征之一,不但作为对一个产品产地的表征,也成为当地文化创意的某种投射。因此,在发展乡村振兴中,应当充分发挥地理标志的引领作用。
地理标志可以说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所有相关生产经营者对特定产品共同运营、积累的名声或商誉予以制度化的一个过程j9九游会。既要保护消费者不受误导混淆,也要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名誉。地理标志涉及的产品,超过95%属于农产品,或者是其深加工产品。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以充分利用消费者对地理标志的认知,吸引消费者到乡村,或者以地理标志产品为引领,将乡村农产品销售到其他地区。目前,乡村振兴中农产品营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消费者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认知;其次是产品购买的渠道以及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如“城口老腊肉”,消费者在关注“城口老腊肉”的时候,同时也带动了城口县其他的农副产品的销售。
有人说,地理标志是上天赐予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的确如此,地理标志产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在过去,地理标志的品牌更多的是口口相传。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包括近年来出现的自媒体,网红等宣传形式。如“西湖龙井茶”,通过宣传推广,一方面提升“西湖龙井茶”的品牌影响,促进茶叶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到茶叶基地参观游览,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游客在参观中,实地了解茶叶种植的自然环境,感受采茶人的艰辛;参与烘培制茶的过程,提升游客的体验感。这些游客,又成为“西湖龙井茶”品牌的宣传者j9九游会,推广者j9九游会,可谓“一举多得”。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建设,包括乡村的人文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等。而地理标志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本身就与文化息息相关。讲好地理标志的故事,有助于乡村振兴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每一个地理标志的背后,都承载着我们的祖先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仅有助于产品的销售,品牌的推广,更为主要的是可以激励我们,传承乡村文化,继往开来。因此,讲好地理标志故事,有助于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如“石柱黄连”,通过展示黄连的“历史渊源”到“民间传说”,从历史和现代种植的角度展示了石柱黄连产业的发展历程。向人们诠释:“苦”是一种文化,一种源远流长、世代相传的土家文化;“苦”是一种精神,一种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石柱精神。
(作者简介:曾德国,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公共区域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重庆尚智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西知鉴知识产权鉴定机构负责人。主编:《地理标志理论与实务》《地理标志概论》《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等。目前主要致力于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方向的研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